橄榄绿,青春在召唤



编者按 今年是国家大规模征召高校毕业生入伍的第一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应届毕业生中动员12万人参军入伍。在大学生即将毕业,征兵工作刚刚开始的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军队、对国家的价值认同非常重要。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主题歌舞《骄子从军》,具有重要意义。《骄子从军》取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位在校入伍大学生高明的事迹,上演后,在首都高校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范珊珊
“走进年轻的行列/踏上从军的旅程/许下一个青春的约定/戴着校徽来当兵”,青春的号角已吹响……
由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主题歌舞《骄子从军》近日上演,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的数千名师生观看了演出。优美抒情的歌声、动感时尚的舞蹈、流光溢彩的舞美灯光,共同完成了对“大学生当兵”这一时代新潮的生动观照。《骄子从军》表现大学生士兵在导弹军营的成长历程,由《序》、《梦想在起竖》、《号手已就位》、《歌声正悠扬》、《青春在飞翔》、《尾声》6个部分共19个节目组成。这是一部讲述梦想与成长的华丽乐章,在首都学子及其他观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演出取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位在校入伍大学生高明的事迹。2005年,高明在校期间休学入伍,成为第二炮兵某部一名战士,他是建国以来北大在校参军第一人。两年后,他又回到校园。高明的行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在大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
为什么一位大学生当兵的故事会在学子中引发如此大的回应呢?因为它引发了年轻人对军营的重新认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对高尚的精神家园的向往。在这里,橄榄绿是最动人的颜色;在这里,青春被淬火;在这里,年轻人思考人生,学会了担当。
绿是最神圣的颜色
军队可以列入我们职业规划的第一等行列里去
大幕徐徐拉开,音乐响起,一身学生装的“高明”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队列中,在绿色的海洋中,他是一抹白,不!他急切地换上绿军装,要成为军营中的一抹绿。
北大学生高明从军的事迹在燕园里早已不是秘密,甚至比他低几级的学弟学妹都知道高明这个名字。和高明同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喻磊、陈晓灵更是对高明学长的事迹早已耳闻,在看完主题歌舞《骄子从军》后,他们对军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陈晓灵说:“在和平岁月中成长的我们对军营的了解多数停留在一个浅薄的阶段,而这台歌舞正是我们认识军营、理解军营的窗口。”
从小就是军事迷的喻磊知道东风系列导弹、核战略力量,但他更深知军队生活的艰苦,“只要你读上了大学,就不要受那份苦。”
而一台演出却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艰苦奋斗永远是军队的品格。可是,军队的生活真的不枯燥,不说那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劲舞,也不说那激昂的军歌,单是那幕《大学生到军营》战友们讨论学生娃能不能当好兵的有趣情景,就足以让我体验到军旅生活的和谐与多彩。”
主题歌舞《骄子从军》全方位地再现了高明的军营生活。情景歌舞《大学生到军营》,刻画了战友们对高明入伍的各种心理反应;《酿好米酒等你来》以一群年轻少数民族姑娘热情的群舞,将驻地群众对大学生士兵的钦佩之情展露无遗;情景歌舞《听说有个大学生》则以男女对唱,演绎了大学生士兵和驻地群众的心心相印,展现了火箭兵与驻地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军人没有稍等》以紧张激越的音乐和强劲利落的舞姿,表现出军人使命的特殊性和军营对大学生士兵的塑造。节目中一系列诙谐幽默的情节表现了“80后”军人的个性。年轻的士兵在洗漱间嬉闹,掰腕子决胜负无果后,就用洗脸盆做靶子比起了打靶。而屡打不中的一个,干脆做出扔手榴弹的动作,有点无厘头的味道。
高明初到军营的经历尤其引人注意。
2005年12月,高明在校参军入伍,成为第二炮兵驻西南某部的一名战士。在身份的转换上,高明刚开始也不适应。晚睡晚起的习惯没有改掉,第一次早操,他睡过了头;正在整理内务的高明被班长叫去做别的事,他下意识地回答“稍等”。
“军人没有稍等,时间就是生命,一秒钟可能赢得胜利,一秒钟可能失去生命,军人的脉搏跳动着忠诚,军人的血液流淌着服从”,高明生活中的这一幕也被搬上了舞台。
在不到4分钟的歌舞中,仿佛看到了电影《骇客帝国》的影子。背景荧幕上不断变换的一列列数字,舞蹈演员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般的连贯动作,在传达出军人在信息化时代必须雷厉风行的同时,也让观众有一种悬起的心一直放不下来的紧迫感。
“略带责备的队形意向和肢体语言,伴随着富有感召力的男声独唱,对于动作慢了半拍的主人公来说,在他由大学生到火箭兵的转折点上,这无疑是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著名文艺评论家朱亚南说。
“一块石头溅起浪花/他是个学生还是个兵。”初到军营的高明是一名列兵,“一个一个好年轻/反应有点慢/背包有点松”。
“一样的年龄有什么不同?从军路上我们同行。”战友说。
“该怎么带好这个兵?”班长说。
大学生高明受到了战友们的质疑,遇到过挫折,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还是成长为一名导弹精兵,他的经历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新的职业观,让他们在心灵上接受洗礼。
“我们在自己的职业规划里,会将各种职业排一个大概的等级。如果从军是一种职业,那它以前绝对不会出现在我的第一等选择里,甚至也不会是第二、第三等。《骄子从军》中高明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军队,也是成才成事的摇篮。我现在不怀疑——军队,可以列入我们职业规划的第一等行列里去。”喻磊说。
年轻的心在军营里沸腾,埋下的种子在这儿长成大树。《骄子从军》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也深深地撞击着军营外年轻人的心。
“有一种青春叫骄子,有一种光荣叫从军,有一种感动叫骄子从军”,陈晓灵在心灵独白中这样写道。
“绿是最神圣、最光荣、最令人陶醉的颜色。”喻磊说。
军营是成长的沃土
《骄子从军》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同龄人追梦、成长的过程
在陈晓灵看来,剥下绚丽的艺术外壳,《骄子从军》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同龄人追梦的过程、成长的过程。
现实中的高明,出色地完成了从三好学生到合格战士、从优秀士兵到导弹精兵的转变;他作为义务兵的代表,登上了第二炮兵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会的讲台。
陈晓灵感悟了很多,他说:“追梦的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有收获有伤痛,我们不怕,因为,青春正成长。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热血的少年壮志,但只有很少的人有勇气与毅力奔跑在追寻的路上。《骄子从军》里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上流淌的汗水,深邃而广阔的星空下掷地有声的诺言,鲜艳的国旗上飘荡的决心,美丽而淳朴的乡野间传唱的歌声,燃起了我心底的热血。”
著名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歌剧团原团长陈奎及说,《骄子从军》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在改革开放中长大的有良好文化基础的青年,要成为承担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士兵,要担负起新世纪新阶段军人的历史使命。
这其实是一个一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国防生李维心中萦绕的问题。
在清华的4年,李维一直思考着一个让自己极其困惑的问题:究竟自己是因为清华而选择国防,还是因为国防而选择清华。在《骄子从军》强烈的艺术感召中,他对此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清华培养过学术大师、治国良才、商界精英,但强军之将对于清华来讲还是一个新领域。优秀的清华人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也应该成为主角。作为国防生进入部队后,首先该忘记自己是一名清华人,要在绿色的军营中做普通一兵;同时也应该记住自己是一名清华人,发挥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倾注全力。”
“跟着英雄的脚步/扛起神圣的使命/书写一段精彩的人生……”歌声唱出了高明的心声,在李维等大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
李维的思考并没有止于此,一台仅95分钟的演出不但令他钟情于绿色军营,还引发了他对于青春和人生的思考。
看到舞蹈中的道具——脸盆和长条桌,李维内心深处不由地发出一个声音:什么是幸福?是水温适宜的硕大浴缸还是战士手中的小脸盆,是写字楼里的老板台还是军营里的长条桌?台上演员的笑脸给了他答案。李维记起,大二那年的暑假,清华、北大的国防生去一个基层部队军训,“那段日子里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军营的味道,洗澡需要把队排,吃饭需要把馍抢。军训回来,我居然长胖了,肌肉也更加结实了,我想不是因为多抢了几个馒头,而是收获了军营中的快乐,这不是一个人的快乐,这是一个集体的快乐,这是一种能把苦变成甜的快乐。”
“青春要像火箭一样飞翔。”李维从《骄子从军》的演出中感悟出这样的道理。随着舞台上激昂的音乐声响起,绿色的光束从舞台两侧疾速飞来。顷刻间,“倚天长剑”直冲云霄,“红云”升腾,这不仅是导弹的升腾,更是青春、理想的升腾。
李维苦苦思索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并不是因为有了清华的光环,我们就是‘天子骄子’;清华学子走上知识报国之路时,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骄子。学校已经给了我们一双翅膀,而这双翅膀只有在部队的磨砺中才会变得羽翼丰满。”
部队的生活丰富多彩,但它是不是像李维所想象的那样,是历练青春的大学校?在高明看来,主题歌舞《骄子从军》给出了艺术的回答,这儿是大有可为的天地。“军营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融洽的官兵关系,优良的革命传统,严格的军事训练,敢打敢拼的作风意志,在这样的环境中,新一代的青年必将成长为合格的士兵、优秀的军人。军营有着充足的养分,是培育新一代青年士兵茁壮成长的沃土。”
守护精神家园
越来越多的“80后”走上社会时,都开始把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宁静的夜晚,头顶满是繁星,哨兵的心在沸腾,“怀揣着少年的梦想/走进火热的军营/经过风雨的洗礼/我懂得/什么是忠诚”。
他就是高明,“和平盾牌上的一颗钉”。他在当兵半年时间里成为导弹测控专业二号位操作号手,改写了这个号位一直由士官和干部担任的历史;他仅用一年,就学会了有六七年军龄的士官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在部队组织的18次军事比武中,他屡屡夺魁。
服役期满,重返未名湖畔,他说,参军无悔。
“想象穿过泥泞/给橄榄绿的年龄/镀上了一层水雾/于是在关于战争、硝烟/抑或生与死的传说里/萌生出了/浅绿色的梦”。这是高明很喜欢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道出了他对军营的向往。
青春梦想,高明付与绿色军营。
总有人问他为何参军。在《我为何南行从戎》这篇文章中,他曾这样表白自己的心迹:“北大自建校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促使每位北大学子奋进。从军报国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荣耀!”
责任是高明心中沉甸甸的两个字。跟随舞台上跳跃的“骄子”的光束不断地映照着台下无数大学生的心,同时也在许多“80后”的青年人心中留下了责任与担当。
今年是国家大规模征召高校毕业生入伍的第一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应届毕业生中动员12万人参军入伍。在大学生即将毕业,征兵工作刚刚开始的关键阶段,推出这样的一台晚会,无疑对大学生有非常好的教育、激励和鼓舞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